
要说清朝末年一件令国人振奋、自信心倍增、并让外来侵略者看到了民族团结的事件,必定是“虎门销烟”这一历史时刻。而林则徐,作为这一壮举的发起者专业配资门户网,也是晚清政府中为数不多的忠诚于国家、百姓的臣子。他的后代们也继承了他的优良品质,甚至连他的女儿都成为当时的榜样。
俗话说,“巾帼不让须眉”,女性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光辉的时刻。那么,林则徐的女儿是谁呢?她又做了些什么呢?
林则徐的女儿叫林普晴,是他与妻子郑淑卿的第三个孩子。林则徐的家庭并不富裕,年轻时饱受苦难,因此,他对儿女的教育要求非常严格。林普晴的出生有些特别,因为她是在母亲回老家的船上诞生的,林则徐因此对她的到来格外重视。
展开剩余81%虽然生活在清朝,林则徐的教育观念并不守旧。相反,他认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不论男女,都必须掌握一技之长,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下来,不能依赖溜须拍马和损人利己的方式。基于这种观念,他对儿女的教育十分用心,从小便让林普晴接受了系统的启蒙教育,学习识字、作诗、刺绣和弹琴等,任何一项都未曾忽略。
林普晴虽然是林则徐最漂亮的女儿,但她的婚事却一度未能确定。林则徐始终认为,官场上的贵族们娶妻多有私心,婚后未必会好好对待自己的女儿,更担心与他针锋相对时,会使女儿受苦,因此他一直没有急于为她定下婚约。
直到有一天,林则徐的妹夫前来京城参加考试,并向他提起女儿的婚事。妹夫对林普晴非常欣赏,推荐自己家中比林普晴大一岁的儿子作为未来的女婿。虽然当时这桩婚事只是半开玩笑,但两人最终约定,等妹夫的儿子考取功名后,再正式提亲。
时光飞逝,几年后,林则徐的确在官场上遇到了一个名叫沈葆桢的书吏,这人声称是他的外甥。林则徐这才回忆起曾经的约定,并开始关注沈葆桢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,他发现沈葆桢为人踏实肯干,且家世背景也十分清楚,于是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。沈葆桢也十分敬佩林则徐,认为他的女儿定然是位贤良淑德的女子,于是两人通过这段往事达成了婚约。
沈葆桢也确实没有辜负林则徐的期望,二十岁时便考中进士,重新振兴了沈家。林普晴嫁入沈家后,生活的条件并不优越,沈家不像林家那样富贵,且沈老爷子年事已高,性格有些“穷讲究”。于是,林普晴从一个闺中大小姐,变成了需要照顾公婆的“婢女”。但她从未抱怨,始终和沈葆桢携手共度,一心一意。
然而,林普晴不仅仅是内宅的贤内助,她的见识和智慧常常超出丈夫沈葆桢的想象。很多时候,沈葆桢在做决策时需要她的帮助,两人相敬如宾,共同育有五子五女。林普晴不仅把家务事打理得井井有条,还善于培养沈家妾室的子女,确保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。
更令人钦佩的是,在丈夫被派往江西镇压太平天国时,林普晴因担心丈夫的安全,决定跟随他一同前往。丈夫到达目的地后,由于忙于军务前往县城调集军饷,林普晴则独自留在上饶与军队一起等待。
然而,太平军趁机发动攻势,试图一举占领上饶。尽管城内的将士纷纷着急要护送林普晴离开,但她却镇定自若,径直走入营帐观察作战地图。当准备带她离开时,她毅然拒绝:“兵力不够,我更不能走。你们可以走,但我不能。城在我在!”
林普晴坚决表态,誓与上饶城共存亡。她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林则徐的军事和权谋理论,因此对周围的慌乱毫不畏惧。面对已经围困城池的太平军,她首先将城内的兵力布置得妥妥当当,并鼓励妇女们也参与支援,送饭、站岗等。她从不休息,总是亲自示范,激励将士们奋勇作战。
但林普晴深知这种临时策略只能拖延时间,必须尽快获得援军。她想起自己父亲的旧部就在附近的镇上驻守,虽然这些军队也在遭遇太平军的袭击,但她仍决定试一试。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,她咬破手指写下求援信,向外界说明当前的困境,并派人骑马急速送往。
信件送出后专业配资门户网,林普晴重新鼓舞士气,告知将士们援军即将到来,胜利在望。尽管内心充满忧虑,她依旧保持冷静,尽力不让大家看出她作为“主将”的焦虑。最终,援军赶到,经过七天的激烈战斗,林普晴带领城中守军成功解围,胜利终归属于清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